当前位置:社会 > 冬奥冠军之乡

薪火传承筑牢“金字塔”坚实基座

——“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特写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2-11-14

作者:

编辑:何牧

冬奥冠军范可新与我市短道速滑小运动员亲切互动。  本报记者张求是 摄

新建小学开设短道速滑训练课。本报记者周雪峰 摄

来宾到短道速滑冠军馆参观。本报记者周雪峰 摄

□本报记者袁晓玲

七台河,这座人口仅69万的东北边陲城市,因短道速滑耀眼的成就而享誉中外。这里先后涌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12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获得冬奥会短道速滑金牌7枚、世界级金牌177枚、国家级金牌535枚,16次打破世界纪录,用实力擎起了中国冬奥短道速滑金牌总数的“半壁江山”。

走进市新建小学,短道速滑队教练员王凤祥正在操场上给孩子们上短道速滑训练课。王凤祥耐心地为学生们讲解短道速滑起跑发力、弯道超越等动作,并带领孩子们进行陆地训练。新建小学学生单若涵说:“我学习滑冰四年了,特别喜欢滑冰,我在学滑冰的过程中懂得了坚持。我喜欢王濛,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世界冠军。”新建小学学生孙佳萱说:“我从七岁开始练速滑。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短道速滑教练员,带领更多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参加比赛。”

短道速滑课是新建小学的特色体育课程,“好苗子”还会被选拔到更高级别的队伍培养。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建小学自1985年开设冰上运动课,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向上级体校输送后备人才200余名,先后培养出张杰、刘秋宏等多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这所学校连续3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先进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等。新建小学体育教师兼短道速滑教练王凤祥说:“政府给我们派车,接送孩子上冰,让基层教练员及学生有了优越的训练条件。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对上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运动员。”

我市自2014年实施“体教融合”,把运动队建在学校,全市累计在市、县、乡三级创建16所小学短道速滑特色校,实行“五个统一”培训模式,并在全省最早将滑冰纳入中考科目,发挥“指挥棒”作用。从娃娃抓起的“体教融合”呈现出多点开花、多维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今年,勃利县5所特色学校的成立,对我市人才培养意义重大。短道速滑教练员赵小兵表示,在勃利县和乡镇创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不但填补了勃利县短道速滑项目的历史空白,而且还为农村具有运动天赋的怀揣冠军梦想的孩子们搭建了一个通往世界赛场的桥梁,更重要的是为“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为中国短道速滑后备力量的储备,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从1972年至今,50年来七台河积极探索,已形成了“特色校—基础班—重点班—省队—国家队”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输送梯队模式。目前,七台河从1支短道速滑队发展到拥有业余、半专业、专业训练队3个层次20支速滑队;从在训运动员仅有30人,到如今拥有在训运动员622人,全市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累计1380名,一次次刷新后备人才基数历史新高,成为全国短道速滑人才储备最充足的城市。

2021年4月,全省首个“省队市办”落户七台河;今年,省体育局又在七台河推行“省队院办”人才培养模式。这开通了地市级队伍代表黑龙江向国家队输送队员渠道,形成了多点支撑、科学布局的优秀人才培养输送格局。

七台河良好的滑冰训练条件、浓厚的滑冰氛围及独特的短道速滑训练方式,除吸引域外小队员慕名前来学习滑冰外,也给全国各地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口碑。天津市体育局局长李克敏说:“参观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特别是在七台河体育中心短道速滑训练馆看到七台河短道速滑后备人才的训练表演,感触颇深。这让我看到了七台河市为国家培养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做出的巨大努力。”

朔风起,踏新程。11月11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奥委会主席高志丹向七台河市颁授“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这更加激发了七台河体育人的奋斗热情。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冬梅说:“七台河被中国奥委会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这是七台河几代体育人努力的结果,是七台河体育人的最高荣誉。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体教融合梯次培养之路,夯实金字塔式培养体系,实施体育人才战略,延续‘奥运冠军之城’的辉煌,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继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