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3-05-10
作者:
编辑:王菁
赵圆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论断,作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部署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做好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深刻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重要论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汇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论述,特别要重视民间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人培养,抓好非遗传承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准对接。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形成非遗保护传承合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的遗产,人民是非遗保护的最大利益攸关方。新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充分发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作用,尊重传承人的创造性表达,确保传承人家庭式、工作坊等实践场所具备充足物质条件,深入实施传承人培训进修计划,帮助传承人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深化对中华民族创造力的认识,促进自身传承的非遗项目创造性发展。要大力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序列,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科普课程,加大通识教育力度;大力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创设非遗专业、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非遗传承人到校任教。要提倡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各媒体广泛宣传、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开展非遗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三、发挥非遗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找到非遗工作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联结点。如果“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非遗+”就是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路径模型。要推动“非遗+”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非遗是乡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非遗项目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让丰富的非遗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厚滋养和强大动力。要推动“非遗+”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有效衔接。厚植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创意赋能,推动非遗资源转化为文旅文创产品和业态。为旅游业注入鲜活非遗文化内容的同时,逐渐形成具有市场活力的非遗品牌,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更大内生动力。要推动“非遗+”数字经济战略的有效衔接,依靠日趋成熟的3D打印技术,实现对非遗项目的采集与保护、记录与存储、复原与修复。借助日渐普及的VR技术,使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的传统魅力和时代活力;搭乘数字经济时代的快车,推出更多优质的非遗传播内容,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非遗“火”起来。要推动“非遗+”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衔接。要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非遗相关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进一步优化,激励全体非遗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素质有效提升。加大非遗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为其安心开展非遗技艺传帮带提供必要经费和物质保证,带动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人才储备建设中。
(作者单位:中共七台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