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 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挑战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4-04-16
作者:
编辑:李妹崇
赵圆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服务民族复兴营造了有利国际环境和坚实战略支撑,为弥补人类和平赤字贡献了中国智慧,更为应对全球安全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突破“一国一域”,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
当今世界,国际社会面临严重安全赤字,地区安全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成为摆在各国人民面前的时代课题。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了题为《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的主旨演讲,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着眼于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秩序变革,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因子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安全新理念。党的十八大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国家安全思想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充分研判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前提下,以本国安全为起点,立足亚洲、辐射全球,先后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亚洲安全观、安全共同体等理念,在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运用到解决全球安全问题之中,创造性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既彰显出以和为贵的中国气派,又为地区和平稳定、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
聚焦“六个坚持”,积极回应国际安全关切
2023年2月21日,我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用坚定的原则、系统的思路以及可行的举措,为解决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随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的系列讲话中,逐步构建出一套内涵丰富、覆盖全面、纵横交织、运行高效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国际安全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六个坚持”,其中,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理念指引;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基本前提;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根本遵循;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重要原则;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必由之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是有效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应有之义。“六个坚持”彼此联系、相互呼应,既有顶层设计的宏观思维,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路径,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全球安全倡议描绘的“六个坚持”,正是各国追求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目标导向,精准命中人类和平赤字和全球安全难题,是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奉行“以和为贵”,推动世界普遍安全、共同繁荣
中国不仅是全球安全倡议的提出者,更是落实这一重大倡议的行动派。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一年多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深入诠释和丰富完善倡议的时代内涵,生动擘画出未来国际安全事业的宏伟蓝图,加速推动这一国际公共产品更好造福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见效。中国坚持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则,积极促进地区热点问题解决,为推动世界普遍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止戈为武,以和为贵”。面对乌克兰、阿富汗等问题,中国迅速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关于阿富汗问题的中国立场》等重要文件,为解决当下地区热点问题和未来全球安全难题提供了系统思路。面对沙伊冲突,积极劝和促谈,推动达成“北京协议”,成为运用全球安全倡议推动解决分歧争端的成功范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多边主义、互利共赢、统筹兼顾”五大原则,主动开展双多边合作,为推动世界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2023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中国——中亚峰会,是建交31年来,中国和中亚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共同签署了《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通过了《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拓展了中国中亚合作新形式新机制,浓缩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更积累着全球安全倡议的成功实践。
潮起海之南,风正自扬帆。近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圆满闭幕,与会各方达成共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不到两年,全球安全倡议已经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多个国际组织的支持,不仅体现出中国的和平善意,也展示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安全的信心与能力。“中国越发展,世界越安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这份共识,来源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指引,来源于元首外交的中国气派、“一带一路”的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胸怀。
(作者单位:中共七台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