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河区:以文明实践绘就乡村和美画卷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11-25
作者:
编辑:王菁
本报记者 侯玉奇
连日来,茄子河区以“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民生提质”为核心,通过打造系列惠民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探索出一条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蓬勃活力。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筑牢文明实践根基
茄子河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区委统筹、宣传部牵头、部门协同、街镇落实、社会参与”的五级联动机制。通过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规划清单》等文件,完善工作规范与流程标准,依托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阵地网络,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服务精准投送。创新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闭环管理机制,全年开展活动400余场,服务群众1.8万余人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品牌引领激发活力,打造特色服务名片
围绕群众需求与地域特色,茄子河区培育了五大文明实践品牌,形成多元共促的服务格局。“童心港湾 快乐守护”聚焦留守儿童关爱,推行“党员干部+社工+志愿者”模式,为200余名儿童建立成长档案,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超2400小时,打造五大主题课程,营造全社会关爱氛围。“四季阅乡野”以农时农事为主线,构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阅读体系,推动“书屋+田园”融合,全年开展主题阅读活动超30场,将“田间课堂”开到地头,使阅读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巧手筑梦 编织未来”整合多部门资源,设立编织工坊,通过技能培训、景区展陈、电商销售等渠道,助力群众灵活就业,全年举办活动50余场,参与2000余人次,实现“小编织”织出“大未来”。“流动星光 百姓艺站”突破传统“送文化”模式,搭建百姓自演自乐的开放舞台,全年巡演10余场,覆盖群众超万人,激发基层文化内生动力。“守艺工坊 指尖万象”聚焦非遗手工艺传承,通过“传习—共创—赋能”模式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推动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活力。
融合赋能拓展路径,释放文化经济价值
茄子河区着力推动文明实践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硬支撑,探索出一条“文明实践搭台、经济发展唱戏”的可持续路径。文化赋能。依托“四季阅乡野”品牌,将阅读活动嵌入农事体验与乡村旅游,打造沉浸式田园文化场景,有效带动周边农家乐、农产品销售,实现了“文化引流”与“经济变现”的良性互动。志愿赋能。将志愿服务深度嵌入乡村产业链条,为经济发展注入专业力量。组建以“田秀才”“土专家”为主的农技推广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围绕特色种植、养殖技术开展精准指导和新技术推广,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保障。生态赋能。通过常态化环保志愿服务、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改善了人居环境,使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的亮丽名片和“隐形财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整洁的村容村貌、文明的乡风民风,构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的重要软实力。
效能提升惠民于心,结出乡村振兴硕果
系列品牌项目持续深化,推动群众从服务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转变,结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累累硕果。文明展新风。通过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引导,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节俭务实、勤劳致富的新风尚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与榜样评选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民生增福祉。文明实践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民生福祉的切实提升上。“童心港湾快乐守护”为留守儿童筑牢了心理健康与安全成长的屏障,解决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巧手筑梦编织未来”项目直接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通过技能培训与市场对接,带动参与群众实现增收。“流动星光百姓艺站”不仅让基层文化自信得以彰显,更让群众自编自演的文艺舞台,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窗口。治理提效能。党建引领下,文明实践成功串联起多元主体,形成“文化赋能—群众参与—治理增效”的良性循环,社区凝聚力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