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政
“冠军教练”倾情奉献育桃李 “冠军之城”冰上飞驰“接棒人”

“冠军之城”的冰与火之歌

来源:七台河新闻网    2022-05-02

作者:王达

编辑:李妹崇 李凤茹 卢章鹏

七台河火了。

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自七台河市的范可新和队友一起斩获中国队首金,这座边陲小城,一夜闯入公众视野。

这里曾是煤焦之都,如今是短道速滑冠军的摇篮。

这里仿佛掌握了金牌密码,背后却是白山黑水间的顽强拼搏。

这里就是七台河,一座“手握秒表的城市”。这里不仅有“金字塔尖”的荣耀,更有坚实的“基座”,为中国短道速滑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的血液。

小城滑出的世界冠军

1985年,12岁的张杰远行参赛,一口气包揽全国少年速滑锦标赛少年丙组5块金牌。全场哗然,教练员和解说员纷纷翻看地图,寻找七台河。

零的突破出现在1991年,入选国家队的张杰在当年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上夺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成为七台河第一个世界冠军。

随后的1993年大运会和世锦赛中,张杰又揽获短道速滑1000米和3000米接力冠军。

张杰出生于辽宁省兴城市,一岁多时随父母来到七台河,一家靠务农和打短工为生。“打我记事起,我就是七台河人。”她说,“从八岁起,我就再未离开过冰场。”

退役、求学、工作,张杰也曾回归波澜不惊的生活,但她心中对短道速滑的热爱从未更改,对家乡七台河的眷恋从未停止。

2014年,七台河的滑冰人盼来好消息,人们奔走相告,“自己家有冰了!”七台河体育中心短道速滑训练馆建成使用,结束了七台河长达40年的“野冰”训练史。

新落成的滑冰馆成了七台河的转折点,昔日的世界冠军回来了。

2014年9月,外出打拼多年的张杰回到七台河,在小城里组建了特奥速滑队,不拿薪金,义务执教。

“特奥宝贝”与“冠军妈妈”

2015年1月,张杰成为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特奥速滑队的教练。第一堂上冰课,1000多平方米的冰场上,26个残障孩子或趴或躺或哭或叫,张杰孤零零地站在中间,一时不知该先照顾谁。

还是这群孩子,在张杰的悉心教导下,在第11届世界冬季特奥会上斩获4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15届特奥会上夺得3金2银2铜。

这支队伍太特殊了。最初的孩子中,4人是唐氏综合征,1人是自闭症,5人是听觉障碍……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数字,张杰却张开怀抱搂住了26个!

张杰清楚记得,教会孩子们穿冰鞋,就用了3个月。

“起初,孩子们对我说的话没有任何反应,根本听不懂。”后来,张杰慢慢找到了方法,“我在训练的时候说,‘孩儿啊,蹲下来’边说边用手把着他,辅助他蹲下来。”

自从接触了这群特殊孩子,张杰就开始记训练日记、手绘训练插图,复杂的专业术语变成了图画,千余幅训练插图的纯手工“图画册”,融入了她无限的爱心。

“孩子们很喜欢画画,看到我画的图画册很感兴趣,觉得我们有共同喜欢的事情,注意力就集中了。”张杰说,图画既能帮助孩子们记住训练技巧,还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而日记和插图里没有记下来的,是每次训练时,她给孩子们重复数十次的拥抱,数不清的家访,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亲热地喊他们的昵称……

“教练妈妈给我们买好吃的,还给我们画画。”代安民说,能感觉到教练妈妈很爱他们,特别开心。

短道速滑冠军馆里,一整面墙陈列着孩子们送给张杰的画。笔触稚嫩,偶有错字,这是26个孩子写给她的“情书”,主题只有一个:“我爱教练妈妈。”

训练间隙,孩子们喜欢围到张杰身边,跟她贴贴,给她捶背。韩德乾一直在笑,问他有什么高兴事,他说,“感谢教练妈妈给我买的新鞋,真好看!”

爱,是张教练的最佳秘籍,冰场上跨出的每一步背后,有这群孩子的欢笑与泪水,更有“教练妈妈”的不懈支持和鼓励。滑冰,为这群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门,冰场上的快乐竞逐让孩子们羽翼逐渐丰满。

向阳而生,循梦而行。张杰的“宝贝”们有的考上了七台河职业技师学院,有的参加工作成了快递员,在张杰心中,比冠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康复起来,融入社会。

“七台河是冠军之城,也是幸福之城,更是孩子们的康复之城。”张杰相信,会有更多这样的孩子打破困在身上的枷锁,走出自己的世界。而她,将会用冰雪运动,为更多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这个队伍永远给孩子们留着,只要孩子们喜欢,我们就一直走下去。”张杰动情地说。

韩德乾又绽开了笑脸,“教练妈妈辛苦了,想让她陪我们到老!”

冰上飞驰的“接棒人”

春日午后,七台河体育中心冰场内依旧很凉。14岁的李心妍和30多个同伴在冰场上练习滑冰。有的速度飞快,珍惜每分每秒;有的失误摔倒,爬起来继续“奔跑”。

2017年,七台河职业学院成立冰上运动学院,后又组建了短道速滑训练中心,张杰为名誉院长和主教练。她的队伍中不仅有七台河本地的小运动员,还有来自贵州、甘肃、内蒙古等其他省市的运动员。

李心妍的家在哈尔滨五常市,在家人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七台河学习短道速滑,“听说来这里能当冠军,我就来了。”

同样来自五常市的王凯墨告诉记者,如果有一天出人头地,他会回到七台河,“是教练培养了我,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在七台河,到处都流传着冠军的故事,在冠军馆的展厅,在速滑馆的冰场上,在大街小巷,很多人谈论冠军们小时候的作文、冰鞋,那些被汗水浸泡的发白的运动服,磨平了的冰刀,都焕发着奋斗的光芒。

范可新在北京冬奥会夺金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七台河小孩,能接上我的这一棒。”

张杰的愿望是培养一批能接上范可新这一棒的运动员,刘婧薇的愿望则是:争取接上这一棒。

“我要刻苦训练,早日滑上世界最高领奖台,拿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变成下一个范可新姐姐。”

和刘靖薇一样,拿奥运冠军,是许多七台河运动员从小就种下的梦想。

“只有日积月累,踏踏实实苦练滑冰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滑冰人才。”张杰说。她每天在冰上滑行超过十公里,嗓子始终沙哑,但一直目光坚定——把孩子们送上世界大赛的最高领奖台。

如今,七台河市共有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18支短道速滑队,500余名在训运动员。截至2021年末,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中,七台河市注册运动员达到1300余人,居全国城市榜首。

七台河体育中心滑冰馆门口,矗立着两块金闪闪的牌子,“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体育训练基地”。这足以使这里成为举世公认的短道速滑圣地。

光荣与梦想的背后,是省市的鼎力支持,是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有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的开疆破土,有一代又一代教练员的默默耕耘,有一茬茬运动小将们的奋楫笃行。

在七台河,每个人脚下都有一块自己的“冰”,每一片土地都燃烧着奥运之火,生机盎然,希望无限。

在冠军光芒的照耀下,这座冠军之城正走向新的辉煌,征服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