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政

辉煌四十载 奋进新时代

七台河建市四十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3-11-01

作者:

编辑:李妹崇

持续推进生物和医药产业。图为总投资120亿元的联顺绿色生物医药产业项目。   重点项目专班供片

传统煤化工企业积极谋转型。图为宝泰隆公司厂区。       徐志文 摄

绿色食品产业不断壮大。图为哈里牛业生产线。      本报记者郑祺 摄

2023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七台河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召开,对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出全面部署。                     本报记者周雪峰 摄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图为学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本报记者杨崴 摄

青年党员岗位练兵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周雪峰 摄

近年来,七台河市累计举办180余场短道速滑体育赛事,提升我市体育影响力。图为中国杯短道速滑精英联赛(七台河站)比赛现场。  本报记者周雪峰 摄

新建设的市文化中心,打造文化惠民新高地。   市文广旅局供片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公办幼儿园增加到42所。图为新建成的七台河技师学院附属幼儿园花园分园。      本报记者刘爽 摄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图为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启动一级加强勤务,开展全警上路大巡逻行动。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供片

坚持把发展创意设计产业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图为桃山区万宝创意设计产业园内星空露营地。           本报记者杨崴 摄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图为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件事一次办”综合受理专窗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办事群众。                  本报记者袁晓玲 摄

牡佳高铁七台河西站建成投入使用,七台河融入哈尔滨两小时经济圈。   段汉忠 摄

全市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成效明显,城市整体面貌显著提升。图为夜幕下的人民公园。 徐志文 摄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倭肯河湿地公园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市水务局供片

编者按

40年风雨兼程,40年踔厉奋进。1983年,七台河晋升为省辖市,从此这座年轻的城市以更矫健的身姿迈出了腾飞的步伐。

40年来,七台河历届市委、市政府紧扣时代脉搏,紧贴煤城实际,紧系群众期盼,勇于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40年来,这个方圆6221平方公里的地级市,每一丈土地都是创新“试验田”,每一寸光阴都在改革“进行时”;40年来,七台河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人民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4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一瞬,却永久地改变了七台河的发展面貌。翻看历史,敢为人先的精气神推动着几代七台河人挥洒青春和热血,奋勇向前。还看今朝,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68.9万人民砥砺奋进,在黑土地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绽放着令人惊叹的夺目光彩。

今日,本报特刊《辉煌四十载 奋进新时代——七台河建市四十周年发展成就综述》,集中反映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七台河发展成果,在时光记忆中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在沐浴荣光中凝聚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

经济建设

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40年来,七台河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全市经济总量持续增长。1983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4.9亿元。截至目前,上升到268.9亿元,是建市之初的54.9倍。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43.6亿元、121.7亿元和103.6亿元,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54.8倍、33.8倍和206.5倍。三次产业比由原来的16.2:73.5:10.3调整为16.2:45.3:38.5,第三产业比重增加28.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18家,实现总产值395.2亿元,比1983年增长141.1倍。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总产值比1983年增长55.9倍。近几年来,全口径粮食产量保证在20亿斤以上,2023年实现粮食产量二十连丰,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畜牧产值从1985年的668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0.39亿元,年平均增长16.7%,2022年末畜牧业产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2018年勃利县作为省级贫困县成功摘帽,2020年末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消费品市场规模加速扩张,2022年突破“六十亿”,达到69.1亿元,比1983年增长32.9倍,年均增长9.4%。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全市进口总额达2.3亿元,比1993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0.8%。近年来,七台河市持续推进发展煤炭精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和医药、先进制造、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加快城市转型振兴。2022年,省考核地市10项指标,自2013年以来增速首次全面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创近10年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项目建设提质提效

七台河市狠抓项目建设,实现了结构调整、总量扩张,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产生深远影响。近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7.2%、31.8%、20.7%,2020、2021两年增速全省第一,2022年增速全省第四。始终坚持“项目为王、项目至上”理念,不断完善“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项目管理模式和项目督导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总投资120亿元的联顺绿色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是七台河市历史上第一个超百亿级项目,上电欣隆新能源60万千瓦风电、上海方豪精细化工、宝泰隆新建矿井等一大批项目陆续开工,万锂泰锂电负极材料、哈里牛业等一批产业项目投产,高铁客运枢纽、江河园区基础设施、水厂升级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经济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40年来,七台河市以煤为主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市、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始终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按照国有资本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国企重组步伐,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1年整合44家市属企业组建城投建设集团和农投农业集团,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逐步成为“主体经济”“立市经济”,现有129户规上企业113户为民营企业,占比87.6%。持续深化垦地合作,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政治建设

凝聚思想共识 筑牢政治忠诚

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建设“六个龙江”、推进“八个振兴”,聚焦“四个七台河”,担当实干、攻坚克难,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显著增强

政治功能更加凸显,近年来,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310期,基层党组织书记讲党课1200余次,受众达110多万人次。组织体系更加严密,全市建立基层党组织3248个,创建市级基层党建示范点72个,省级成长和标杆型党组织18个。队伍建设更加坚实,储备优秀干部、乡土人才446人,累计招聘大学生294名,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选派422名驻村干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更加紧密,扶持72个村发展产业项目,全市年收入20万元以上村达到190个、占比86.3%,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基础保障更加有力,建成超千平方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20个、社区52个,分别占比100%、85.24%,位于全省前列,打造网格服务阵地83个,有力提升便民服务效能。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建成廉洁家风主题教室、茄子河区廉政教育基地等廉洁文化阵地。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设立市级26家派驻纪检监察组,推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统筹衔接、贯通融合。擦光擦亮巡察利剑,共开展政治巡察14轮,巡察各级党组织198个,坚决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开展“两牛一猪”补贴资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村级债务问题专项整治,为全市决战贫困决胜小康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持续强化政治监督、深化反腐败斗争、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再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华章。

思想凝聚力和文化传播力有效提升

高举思想旗帜,近年来,组织市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71次,开展分众化宣讲2764场,受众27.8万人次。在全省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活动中排名第一。壮大主流舆论。北京冬奥会期间在中央、省级媒体刊发稿件2000余篇,新媒体浏览量超亿次。注重培根铸魂。近年来,先后选树推荐“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龙江楷模1人、感动龙江2人、“中国好人”1名、“龙江好人”36名、省级道德模范6名、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典型106个。强力推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提档升级,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已建成文明实践中心4个、文明实践所38个、文明实践站283个,实现文明实践三级阵地100%全覆盖。打造“红色光影”“磨刀老人”等志愿服务品牌项目42个,开展创城主题志愿服务活动2100余场。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繁荣兴盛

40年来,七台河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成就硕果累累。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9月,市文化中心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日接待人员流量达1500人以上,实现了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规划展览馆四馆合一免费开放。文化活动品牌特色更加鲜明,文艺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彰显精神力量。坚守中华传统文化,持续加大对非遗传承的保护力度,助力非遗传承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重大文艺活动,文艺志愿服务惠及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诞生各类国家级文艺家会员109人,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并屡获大奖。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40年来,七台河市实现了从“煤城”到“奥运冠军之城”的精彩蝶变。竞技体育发展如火如荼,捷报频传,培养出杨扬、王濛、孙琳琳和范可新等12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共获得世界级金牌177枚,其中包括7枚冬奥金牌,16次打破世界纪录,并赢得540枚国家级金牌。大力发展冰雪经济,体育馆建设不断优化升级,冰雪赛事承办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先后承办省短道速滑锦标赛、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全国短道速滑联赛暨国家队选拔赛等大型赛事,对外文体交流活动成效显著。群众体育繁荣发展,健身设施投入持续加大,博达全民健身中心综合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场馆全面落成投入使用。2017年,七台河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2014年,七台河体育中心短道速滑训练馆建成使用,结束了我市长达40年的“野冰”训练历史;2017年2月,七台河被升格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同年8月七台河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短道速滑体育训练基地”;2019年,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落成,成为我市弘扬冠军文化的阵地。2021年,七台河开启“省队市办”新模式,开通了地市级队伍直接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的通道。2022年,中国奥委会授予七台河市“奥运冠军之城”奖杯,2023年8月,以“奥运冠军之城”奖杯为创作原型的城市新地标“城市之光”雕塑竣工剪彩,持续擦亮“奥运冠军之城”金色名片。

教育事业硕果满枝

40年来,七台河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力推进教育事业持续、科学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投资846万元新建七台河技师学院附属幼儿园花园分园、南岸分园,筑牢“一小”民生底线。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茄子河区双鹤学校、新兴区第一小学、新建小学、保中学校等改扩建项目陆续投入使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达到了国家规定班额标准。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高考重本入段人数由2015年的762人增加到2022年的1025人,重本入段率由20.27%提高到26.02%;普本入段人数由2015年的2510人增加到2022年的2892人,普本入段率由55.15%提高到70.55%。师资队伍建设明显加强,教师岗位结构极大优化,制定并实施了《七台河市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五年计划》,每年组织中小学校长、教师参加国培、新高考、能力提升工程2.0等全员培训近6000多人次。2014年以来,实施“体教融合”政策,创建16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并将滑冰纳入中考科目。

社会建设

社会大局更加安定

七台河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全警主战、全域联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压茬推进各项战役,近年来实现八类案件即发即破。扎实推进平安七台河建设,深度探索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建成全省首个“智慧机场”,启用首个“移动航母”。严格落实火灾防控机制,全市连续25年无重大火灾事故发生。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煤矿、危化品、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新创建5个国家级、5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成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七台河基地和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综合整治增添活力

2021年5月,七台河市开展全市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经过三年整治,一幅整洁有序、舒适宜居、活力迸发的美丽家园新画卷徐徐展开。加快实施市政38条道路提升改造,旭日街、大同街、学府街等22个单体工程竣工。完成花园社区、南岸花园二期棚改项目安置,948户居民喜迁新居。2022年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建项目南岸花园三期项目,新建安置住宅楼3栋共484套。2022年改造老旧小区住宅楼147栋,惠及群众7527户。积极推广市树山杏、市花榆叶梅栽植,建设惠民带状公园、景丰路中心绿岛等多处小公园小绿地小景观。打造七台河城市品牌形象标志,2022年8月24日正式向社会发布。打造更生村、万龙村、红光村、红胜村、四新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启乡村振兴新引擎。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40年来,七台河市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596元,2022年达到2.97万元,是1985年的49.9倍,年均增长10.5%。1983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仅212元,2022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是1983年的84.9倍,年均增长12.1%。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网织密兜牢,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全省同步实现“十七”连增,近年来,累计救助低保对象约158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9.1亿元。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全市养老机构达到33家、床位3551张,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100%,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明显提升。投资3492.4万元建设市儿童福利中心和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成23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困境儿童成长得到有效保障。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

2023年,七台河市城镇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4.6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人口占比长期保持在5.5%左右。社会保险服务提质扩面,2012年至今,七台河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4万增长到31.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0.7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0.46万人。社保待遇稳步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实现18年连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50000余人,培训脱贫劳动力4000余人。

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截至2022年末,七台河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573个、总床位5261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9.57张,为保护百姓身体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基本药物采购金额逐年提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公共卫生防护网织密筑牢,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更加科学高效,传染病防控取得突出成效。中医药守正创新和传承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出台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黄金十条”政策,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增加到57个,34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全民参保业绩再创新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反应,科学精准应对,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道路交通运输事业日新月异

截至目前,七台河市共有公路里程2017公里,17个乡镇和220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畅率达到100%。稳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交通安全和应急处置体系,交通运输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强化运输服务,积极打造“畅通公交、智慧公交、环保公交”,步入全省公交发展先进行列。牡佳高铁七台河西站建成投入使用,七台河融入哈尔滨两小时经济圈。成立提升交通运输效能工作专班,有力保障生产要素高效畅通,2022年,七台河市公路货物周转量67110万吨公里,全省排名第一。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在全省率先出台《七台河市倭肯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开展“亮剑护河”综合执法行动,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并开展联合执法联防护河。排查确认小微水体1697处,开展综合整治并建立小微水体长效管护机制。实现林长制组织体系全域全林草行业覆盖,形成“1+7”林长制制度体系,建立林长包保负责制和“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查监督和司法审判工作有效衔接。设立河长451名,达到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全覆盖,河湖长制实现“从有名到有实”转变。

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

建成桃山水库、九龙水库和七台河鸡西引水工程,增容扩建汪清水库,远期供水能力增加1.37亿立方米。完成20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改扩建,实施倭肯河、碾子河等9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河道堤防建成总长度达到476.86公里,倭肯河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完成608条侵蚀沟治理任务,治理面积203平方公里,培肥地力18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极大改善,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可推广、有效益的黑土地保护模式。投入约30亿元资金,实施桃山湖坝下生态环保水利综合治理、万宝河黑臭水体治理、碾子河生态综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污水厂扩建、排污管网改造扩建等一些列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对全市431个入河排污口开展规范化整治,彻底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倭肯河退出劣Ⅴ类水体,我市作为全国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城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各级节水型公共机构156家,省级工业节水标杆企业1家,节水型居民小区18个,节水型高校1个。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全力实施造林绿化、三北造林、义务植树等生态建设举措。成立倭肯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桃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那丹哈达岭地质公园管理处,桃山湖湿地公园和倭肯河自然保护区均被纳入《黑龙江省重要湿地名录》。实施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全市连续43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

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集中解决

在全省率先开展焦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熄焦水、封闭煤仓治理以及烟气脱硫脱硝超低排放改造,焦化企业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累计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类项目30个,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4027.51公顷。农村集中式供水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达到行政村全覆盖,农民如厕条件持续改善,干净整洁有序村屯比率达到100%。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部完成,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17个问题,已完成10个问题整改。去年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40个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2.5%。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杨崴、王达、袁晓玲、詹俊驰、梅中石参与采写

本版其他图片由郭新、谢丽娟、王运财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