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政 > 时政图

冰上荣光照亮发展之路

—“十四五”全市体育事业发展回眸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11-18

作者:

编辑:王菁

本报记者 袁晓玲

“十四五”时期,市体育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紧扣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满足群众体育需求为核心,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进步。短道速滑领域持续领跑,涌现范可新、杨婧茹、孙枭3位冬奥及世界冠军;“十四五”以来,增加冬奥金牌1枚、冬青奥会金牌2枚、亚冬会金牌1枚、世界级金牌13枚、国家级金牌89枚;“省队市办”落户七台河、“七台河模式”成为全国后备人才培养标杆;成功跻身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行列;入选全国“奥运梯队后备人才建设重点城市”(全国六座中唯一冬季项目城市);斩获“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等重量级荣誉,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体育动能。

兴体为民:构建全民健身新格局

五年来,我市深挖城市空间价值,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争取873.5万元健身器材,实现城乡健身设施全覆盖;投建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及校园和社会公益性冰场40余处,让群众“在家门口健身”成为现实。

以重要节点激发健身热情,围绕“全民健身日”等契机,举办迎北京冬奥会主题赛事、首届全市趣味运动会等500余场活动,吸引30余万人次参与。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覆盖群众近万人;太极拳、健身操等活动常态化,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氛围。

竞技引领:荣登短道速滑新高峰

作为“奥运冠军之城”核心竞争力,我市升级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与实施方案,构建“特色校+专业校+体校”培养网络。创建25所特色校、全国首家十二年一贯制体育学校、勃利县体校、技术学院短道速滑队,形成体校互补机制。

2021年,短道速滑“省队市办”落户,开启运动员直送国家队通道;2022年,“七台河模式”获国家体育总局推广,同年获“奥运冠军之城”奖杯;2023年成为上合组织冰雪示范区辅助区;2024年入选全国“奥运梯队后备人才建设重点城市”(唯一冬季项目城市);2025年建成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与高校签订协议打通高本贯通通道。

五年来,累计向国家和省队输送人才366人次,七台河籍运动员占黑龙江省成年组运动员50%,适龄运动员省队输送率100%,在训运动员近600人。竞技成绩亮眼,冬奥及世界冠军增至14人,世界级金牌186枚,国家级金牌突破618枚。夏季项目也有突破,获全国篮校杯篮球赛第六名、中俄青少年篮球赛U10组亚军。宝泰隆冰雪运动发展基金会募集资金2260余万元提供支持。

硬件升级:打造专业赛训新平台

2022年,我市投资3400余万元建设短道速滑馆,2023年10月投用。

2024年启动建设短道速滑培训基地,预计2025年底交付。建成后将形成“冰上训练+陆地备战+体能提升+康复保障”一体化体系,具备承接大型赛事能力,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短道速滑赛训基地”。此外,民营资本建设的博达全民健身中心投用,弥补综合类体育场馆短缺短板。

产业赋能:激发冰雪经济新活力

赛事经济成产业引擎。2023年起,举办“百凝盾杯”全国青少年短道速滑邀请赛,获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认可。五年来,累计承办国家级、省级赛事19次,武大靖、范可新等世界冠军参赛,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赛训经济带动消费升级。依托短道速滑优势,吸引国际、国内22支队伍,接待相关人员1200余人,带动消费4500余万元。成功引进长春百凝盾体育用品器材有限公司,建设冰刀、滑雪板等产品生产线。体育彩票累计销售额达6.07亿元,为体育产业补充资金。

品牌提质:彰显城市国际新魅力

国际合作打开开放窗口。借力上合组织冰雪体育示范区建设,我市成为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短道速滑合作平台,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冰上速滑协会签署协议,举办四期澳大利亚集训交流营、中韩邀请赛,在中日韩和中俄冬季青少年运动会获3枚金牌,推动“七台河模式”走向国际。

图为2023—2024赛季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