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 > 文化中国行

深耕沃野绘新卷 乡村振兴谱华章

二〇二四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4-12-24

作者:

编辑:李妹崇

本报记者侯玉奇

年初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及省级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四个农业”,守牢“两个底线”,在七台河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壮丽图景。

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增长3.1%、4%、4.6%,预计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同比增长4%左右。1至10月,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收入实现25.2亿元,预计全年实现30亿元,一产固投同比增长100%左右,农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速6%……一组组数据记录了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坚实足印。

粮食安全取得新成效。我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执行田长巡田制度,市县乡村累计巡田1.2万余次,完成省定保护性耕作目标74.3万亩,治理侵蚀沟720条,有机肥抛撒还田14.75万亩。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高质量备耕保农资、高效率春播夺全苗、精细化管理保丰收。克服了春季低温洪涝等不利气候灾害影响,全市粮食实播面积335万亩、总产量预计超21亿斤,实现粮食产量“二十一连丰”。

垦地合作体现新作为。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推进粮食增产,努力为全省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添上“一碗米”。制定并实施了“垦地合作三年行动方案”,创新探索了“政银企+农垦”“农服中心+农垦”等多元化合作模式,垦地合作面积84.57万亩,超计划60万亩。推广“四精两管”栽培模式,建立5个万亩示范区、15个千亩示范区、5个百亩示范区。垦地合作地块玉米、大豆亩均产量分别达1506斤和327斤,亩增产243斤和86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个农业”取得新进展。在科技农业方面,强化科技赋能,推广创新栽培技术11项。建设“三新”集成配套示范区2.8万亩,示范区平均增产4%。构建“一专双特”科技助农队伍,科技特派员乡镇覆盖率达100%。推广应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1388台,惠及1162户。在绿色农业方面,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回收率达95%,超额完成回收任务5个百分点。绿色食品认证面积新增20万亩,累计达到102.3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在质量农业方面,持续开展农资打假集中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7次,合格率98.26%,高于省定目标0.26个百分点。在品牌农业方面,强化品牌引领,提升品牌知名度,“两品一标”农产品新增2个,共计49个,6家企业7款产品获得“黑土优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授权。

有效践行“大食物观”,实施“稳猪、强禽、扩牛羊”战略,前三季度畜牧业产值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居全省第三。实施设施农业提升行动,蔬菜种植面积5.4万亩,产量20.38万吨,同比增长3.7%、6.9%。中药材在田总面积25万亩,新增播种面积0.56万亩。新增“小菜园”开发利用村50个,菜园种植户6465户,新增菜园面积3160亩。域内蓝靛果、蘑菇等山产品采集量较同期增长60%左右。小龙虾、柳根鱼、老头鱼等名优产品得到推广,预计水产品产量8130吨,同比增长5%。

农村综合改革呈现新气象。稳妥有序推进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完成勃利县杏树朝鲜族乡红卫村省级试点基本数据采集。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31.45万亩。全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32.56万亩,争取资金1191万元,较去年增加121万元。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率达100%。

乡村振兴实现新提升。帮扶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全市脱贫人口10072户21703人和监测对象469户935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236元,较2023年提高572元,高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探索“三化三收”发展模式,奖补433万元,带动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打造29个省级“千村示范村”,超额完成年初任务19个。村庄清洁累计清理生活垃圾2.2万立方米。摸排农村问题厕所51户,已全部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