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医保局 夯基固本强保障 改革赋能促发展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08-14
作者:
编辑:何牧
本报记者 崔雪妍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十四五”期间,市医保局以全省首批“医保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聚焦医保制度健全化、医药供给多元化、支付方式科学化、基金监管智能化、医保服务便捷化五个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精准政策供给,实现了医保改革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医保改革贡献了可复制的“七台河经验”。
医保制度建设:构建全民覆盖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参保扩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市医保局将全民参保作为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创新建立“点线面”三维攻坚机制:聚焦重“点”强化深度,建立三级书记督办制与日调度机制;数据连“线”加大力度,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精准比对退役军人等10余类群体参保信息;宣传铺“面”拓展广度,开展“六进”“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解答咨询超千次。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参保人数达60.07万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100.11%,困难人群参保率100%,位居全省前列。
基层医疗与医保制度深度融合。作为全省唯一医保助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市医保局首创“医保政策包+服务包+激励包”三包联动模式,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基金支付挂钩,形成“签约即激励、服务即补偿”的闭环机制。试点启动以来,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2个,覆盖技术人员156人,签约服务人口19.78万人。2024年国家医保研究院评估组确认,该机制显著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与居民满意度,医保基金支出结构同步优化。
制度整合破解特殊群体保障难题。针对老年人、慢病患者等群体,推行门诊共济与医疗救助双重覆盖:全市40家定点医疗机构开通门诊统筹业务,同步设定门诊慢性病、特殊疾病的救助限额与报销比例,兼顾保障充分性与基金可持续性。同步扩大基层用药范围,社区医院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用药品种增长150%,住院报销比例由80%提至90%,切实缓解了“看病难、用药贵”问题。
医药管理改革:激活基层供给与需求双端效能
基层药品可及性革命性提升。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缺药少药”难题,市医保局实施动态需求台账管理与药品目录弹性调整关键改革,成效显著:欣源社区药品品种从108种增至269种;全市试点机构基本药物品种由656种增至1193种,增幅81.8%,居民在家门口即可获取“实惠药”“救命药”。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精准发力。建立科学动态调价机制,重点优化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定价。同时,通过医保支付政策引导分级诊疗,基层门诊次均费用从170.42元降至156.94元,降幅7.91%,居民医保门诊实际补偿率同比提高16.51个百分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杠杆撬动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DIP支付改革与基层激励双轨并进。市医保局将支付方式改革作为调节医疗资源配置的核心杠杆,在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进DIP付费改革,住院费用结算率等十余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在基层创新设计家庭医生签约医保激励机制,按有效签约、规范履约质量,分档支付服务费,激发医务人员主动性。
医保基金向基层服务效能转化。支付改革直接带动服务量跃升:试点单位普通门诊人次从月均526.33人次激增至1624.75人次,增幅208.69%。同步通过医保与卫健大数据协同,将7.2万名慢病、“两病”患者信息精准推送至家庭医生,患者管理率提高11.17%。2024年国家医保研究院评估组认定,该模式实现“医生增收、基金增效、患者减负”三重目标。
基金监管方式:数智赋能守护群众“救命钱”
智能监控与专项整治协同发力。建立全过程基金运行分析机制,通过智能审核系统对医疗机构诊疗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同步开展打击欺诈与医药反腐专项行动。针对基金使用痛点,配合省级审计开展自查自纠,形成“数据筛查-疑点追踪-现场核查-整改问责”的闭环监管链条。
精细化管控保障基金可持续性。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和监管强化,个人医疗负担显著下降:职工与居民医保个人自付率分别降低5%。基金支出结构同步优化,2023年,基层医疗机构医保基金支出占比提高9.2个百分点,更多资金向预防和健康管理前端倾斜。
医保经办服务: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
三级服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市医保局将医保服务下沉作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新建基层医保服务站975家,配备自助一体机16台,业务办理半径缩短至15分钟内。拓展12393服务热线功能,增设座席与话务员,开通省转办件闭环流转与5G视频办。推行“一窗通办”标准化服务,29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优化,参保缴费、信息查询等业务线上即时办理。
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渗透率。在“七台河医保”公众号集成电子凭证激活、参保缴费、异地备案等全功能模块。同步推进“医保政策进万家”活动,政策知晓率提升至93%,群众满意度达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