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 > 回眸“十四五”

挺起工业“脊梁” 驱动发展之轮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回眸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08-18

作者:

编辑:李妹崇

本报记者 杨崴

五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秉持“稳煤固基、转型发展、生态优先、绿色低碳”总体思路,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从困境突围到高质量迈进的转变,“十四五”期间工业经济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结构优化韧性增强

五年来,我市精准施策激发市场活力,实施中小企业升规奖励政策,强化招商引资与本土培育,规上企业数量从2021年的100户增至2024年的138户,实现显著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2021年以煤、焦、电、化为主导,升级为2024年煤、焦、电、化、医药五大行业协同发展。其中,煤炭占比59.3%、焦炭12.9%、电力7.5%、化工3.6%、医药6%,主导行业扩容让我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联顺公司等企业快速成长,2024年已跻身全市规上产值前10名,成为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重点项目攻坚突破 产业版图持续拓展

五年来,我市聚焦重点领域,推动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见效。煤及煤化工领域,勃盛18·30盘活升规,旭丰、锦逸煤气焦炉技改完成,宝泰隆系列矿井建设稳步推进,泓泰兴18·30项目动力岛开工,鑫宝通选煤建成投产,筑牢传统产业根基。生物医药领域,联顺公司101、102生产线投产,2024年实现产值20亿元,103生产线满产运行、105生产线年底试生产;中瑯生物叶酸、酮洛芬项目顺利投产。农畜加工领域,臻玉糯鲜食玉米、哈里肉牛屠宰等项目投产,铁山乡鲜食玉米、沪勃利泰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制造再制造领域,亿海铝棒、百凝盾运动装备一期等项目投产,百春固废资源化利用、达峰新型建材等项目有序推进,循环经济格局加速形成。新材料新能源领域,万锂泰二期锂电负极材料投产,宝泰隆8000Nm3/h燃料电池氢气提纯装置运行,勃利县风电制氢、大唐罗泉等一批风电项目顺利推进,投资60多亿元的九龙抽水蓄能电站力争2025年底开工,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我市全面落实省振兴民营经济45条政策,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开展干部包联企业“敲门行动”,邀请专家为企业“把脉问诊”,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0户,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25户。民营企业撑起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在全省民营经济大会上,宝泰隆、鹿山公司等11家企业分获就业贡献、质量品牌、纳税、高新技术等省级荣誉,彰显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强劲活力。

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 智能升级成效显著

产业数字化方面,培育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动5G应用改造,550户企业实现上云用云,工业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数字产业化方面,建成2G/3G/4G基站1922个、5G基站1339个,5G基站每万人达全省平均水平,10G-PON端口占比等指标全省第二;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99.82%,数字化治理能力增强。

企业智能化改造方面,吉伟清洁能源、隆鹏甲醇等3个平台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升华医疗、宝泰隆甲醇等6个车间成为省级数字化示范车间,智慧农业试点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石墨产业蓄势突破 链条生态日益完善

宝泰隆石墨烯公司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上百项专利;万锂泰布局高端锂电负极材料,鑫科纳米建立院士工作站。企业与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石墨烯导热材料、锂电负极等产品产业化,3项新产品获省级立项,2项获评省重点新产品,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链条。

产业链条优化升级 绿色发展底色更亮

五年来,我市新增焦炭、LNG、针状焦等多项产能,宝泰隆构建起完整煤化工循环经济链,焦化副产品加工水平领先周边。新兴煤化工等三大省级化工园区通过认证,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绿色发展成效显著,重点高耗能行业能耗控制在基准值以下,1项节能技术、1个装备入列省级推荐目录,获省级节能奖励1300万元,实现节能量4.5万吨标准煤、减碳2.2万吨,联顺公司等3家企业认证为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