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有感服务” 创新筑基“无感治理”
市科技局精耕科技成果产业化沃土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08-19
作者:
编辑:李妹崇
本报记者 刘雪莹
今年,市科技局紧扣“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主线,以“有感服务·无感治理”理念为引领,通过构建协同机制、贯通转化通道、升级服务模式,精准发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驱动资源型城市蝶变跃升的“最大增量”。目前,已成功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5项,其中3项实现落地投产,创新生态呈现勃勃生机。
机制创新无形之手,织就无感治理精密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度机制是保障创新的坚实底盘。市科技局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发改、工信、财政等12个职能部门,组建市级“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工作专班,形成高位统筹、高效协同的强大合力。通过精心制定工作台账、《政策服务指南》等,将58项重点任务悉数纳入领导责任、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督导问责四个体系,实施闭环管理。这套机制如同精密的无形之手,实现了惠企政策精准画像、定向推送,企业诉求动态感知、即时响应,难点问题协同会商、高效化解。截至目前,累计精准推送政策信息近百条,动态清零企业反映的问题10余项,“免申即享”兑现高企奖补、研发后补助等各类政策资金665.9万元。从过去的“多头跑、反复问”到如今的“信息精准直达、服务精准滴灌、问题精准解决”,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无感治理”的高效便捷。
平台筑基关键通道,贯通成果转化高速路
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中试熟化与技术转移是关键隘口。市科技局精准聚焦这一“卡脖子”环节,双向发力。一方面,夯实人才根基,与七台河职业技师学院校地共建全市首个技术经理人培训基地,系统化培养懂技术、通市场、善转化的专业人才。首批34名持证上岗的市级技术经理人,活跃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成为精准链接供需、加速成果落地的“超级联系人”。截至目前,已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400万元。另一方面,强化平台支撑,前瞻性布局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中试熟化平台储备库,严格筛选并入库培育优质平台3家。依托省级平台资源,成功推动石墨烯导热膜等8项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在省平台完成登记备案,打通了从实验室成果到规模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同步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成果对接平台,成功举办8场次精准对接会,累计征集并入库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可转化成果600余项,智能匹配推送,实现了实验室与生产线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转化。
服务升级精准滴灌,激发创新主体内驱力
服务是感知度的核心,精准是满意度的关键。市科技局创新推出“一企一策”科技服务包,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针对联顺生物、宝泰隆等重点龙头企业技术瓶颈,积极对上争取,成功引入3名省级“科技总师”驻企服务,围绕万古霉素发酵工艺优化、煤化工产业链延伸等12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注入强心剂。破解融资难题,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动态清单,联合金融管理部门及建设银行、哈尔滨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创新科技信贷产品与服务模式。截至目前,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67.95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强化全周期培育,为凯全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战略性新兴产品阻聚剂5575等项目,提供从研发指导、中试支持到金融对接的全周期服务。通过精准滴灌,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带动有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稳步增加。
产业赋能硬核成果,构筑转型发展新高地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赋能产业、驱动发展。市科技局聚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四个领域,推动一批硬核成果落地生根。在生物医药领域,联顺生物公司4个高端原料药及制剂项目,以900万元产业化投入为杠杆,成功撬动预期营收3亿元,产业带动效应显著。在装备制造领域,三江变压器公司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防爆开关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可靠性大幅跃升。上半年重点推进的15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全面发力,预计可新增营收5.24亿元。新材料、食品加工领域项目数量与质量较往年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为我市转型发展构筑起坚实的科技支撑新高地。
市科技局将持续精耕细作,让“有感服务”更贴心,让“无感治理”更高效,为加快转型振兴、擦亮城市品牌注入澎湃不息的科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