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守护抗战文物 传承历史荣光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09-23

作者:

编辑:李妹崇

左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历史不仅承载着民族的过往记忆,更蕴含着启迪未来发展的智慧与力量,因此铭记历史是传承文明、开创未来的必然要求。抗战文物作为历史的物化形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真实性的直接见证,守护好抗战文物,就是守护历史的根脉。

文物有灵:镌刻在时光里的抗争密码

抗日战争文物从不是沉默的物件,它们是浸透着热血与信念的“时光见证者”,每一道痕迹都藏着民族抗争的密码。博物馆陈列室里,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正诉说着故事。刀身的缺口不是岁月的消磨,而是与日寇钢盔碰撞的印记——或许是平型关大捷中,战士挥刀劈开了敌人的防线;或许是地道战里,它在黑暗中为乡亲们劈开生路。刀柄缠着的布条早已褪色,却仍能想见战士紧握时掌心的温度。墙角的破军装更令人心头一震,粗布上的弹孔边缘泛着焦黑,那是子弹穿透时留下的灼痕;衣角层层叠叠的补丁,针脚歪歪扭扭却异常紧实,是战友在篝火旁借着微光缝补的温暖。书信是最温热的“时光信笺”,脆如枯叶的战地家书,字迹已洇开却依旧刚劲,短短数语,道尽了战士对亲人的眷恋,更写透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决绝。泛黄的照片则是“凝固的瞬间”:在断壁残垣上竖起国旗,硝烟中飘扬的红是绝望里燃起的希望。这些文物让历史从教科书的文字里走出来,变成可触可感的生命记忆。

守护之困:在时光与现实夹缝中的坚守

抗战文物的保护之路,始终在时光侵蚀与现实冲击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需格外用力。时间是最无情的对手。纪念馆的纸质作战地图,在潮湿的气候里已泛起霉斑,标注着伏击点的字迹像风中残烛般日渐模糊;悬挂的旗帜早已破旧不堪,原本鲜艳的颜色早已黯淡,边角处撕裂开一道道口子,旗帜上的字迹和图案也模糊不清,它们见证了战火纷飞,却在时光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这些文物一旦消逝,便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时间流逝导致亲历者凋零,与之相关的口述史料、非物质记忆面临永久性消失风险。散落民间的抗战文物(信件、勋章、用品)因保管不善或后代认知不足,极易损毁或流失。城市化进程、工程建设对地下埋藏文物和地面遗迹构成直接威胁,时有破坏性事件发生,这种对历史遗存的漠视,本质上是对民族记忆的割裂。个别地方为追求旅游经济利益,对抗战遗址进行不当改造、添加低俗娱乐元素,导致历史氛围被冲淡甚至扭曲,消解了文物的庄重性与教育意义。资金短缺更让保护工作捉襟见肘。一件破损的军用望远镜,清理镜片锈蚀、修复齿轮结构就要数万元。保护抗战文物,终究是为了让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当下的光。

精神永续:让文物里的力量照进当下

面对困境,须多维度寻求破解之道。强化科技赋能,大力推广数字化采集(高清影像、三维建模)、虚拟复原、环境监测调控、新型环保材料修复等前沿技术应用,提升保护的精准度和效率。深化研究与价值挖掘,鼓励支持对抗战文物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技术工艺、精神内涵进行深度学术研究,为展陈提供坚实学术支撑,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创新展示与教育模式,运用沉浸式剧场、互动多媒体、云展览等现代手段,增强观展体验。拓宽投入渠道与人才培养,在保障政府投入主渠道的同时,探索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力量、企业公益捐赠。完善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待遇吸引力。完善法规与强化协同,推动抗战文物保护专项法规或实施细则的制定,明确保护责任与惩戒措施。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常态化协调机制,确保在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落实保护要求。每一件抗战文物都是民族记忆的刻痕,每一处抗战遗迹都是家国情怀的基石。它们如薪火般照亮来路,警示后人珍惜和平、自强不息。面对时间侵蚀与时代挑战,唯有以敬畏之心、科学之策、协同之力,方能真正守护好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唯有如此,抗战文物才能超越冰冷的展柜与沉默的碑石,成为民族精神永恒跳动的脉搏,在新时代继续唤起深沉共鸣,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信念支撑。

让文物“开口说话”是最好的传承。80年过去,抗战文物早已超越了“物品”的意义,成为民族精神的“基因库”。守护它们,就是守护“从哪里来”的密码;传承它们,才能让“向何处去”的脚步更坚定。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件文物,让那些在战火中淬炼的精神,永远成为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光。

(作者单位:中共七台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