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东北抗战在中共党史中的 特殊地位与作用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09-23

作者:

编辑:李妹崇

孟雪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而东北抗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的最早开端,正是这一伟大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党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与重大作用。它是中国共产党最早高举抗战旗帜、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率先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创举,构成了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与重要战略支撑,为最终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历史开创性:点燃全国抗战的第一炬烽火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东北大地瞬间陷入战火。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发布《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以鲜明立场揭露日本侵略行径,明确号召东北军民开展武装抗日,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主动举起抗日旗帜的政党,率先吹响了民族救亡的号角,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东北抗联战士身着单衣、脚踩雪鞋,在完全失去后方支援、缺衣少食、弹药匮乏的绝境下,于长白山麓、松花江畔孤军奋战。他们以草根、树皮甚至棉絮充饥,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筑起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第一道坚固长城,用鲜血与生命诠释着“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从1931年局部抗战打响,到1945年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东北军民持续奋战14年,创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敌后作战时间最长的纪录,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斗争中坚守时间最久的敌后战场之一。据史料记载,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日斗争期间,累计作战超10万次,牵制了70余万日本关东军,有效减轻了日军对华北、华东等地区的军事压力,在全国抗战全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党建示范性:极端条件下的组织建设创新

1936年,随着中共满洲省委的撤销,以及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络因日伪严密封锁而完全中断,东北抗日斗争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面对“孤悬敌后”的绝境,东北党组织展现了卓越的适应性与创造力。果断构建了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北满省委三大平行领导机构,这一划时代的组织调整,并非分割,而是为了在极端分散和隔绝的环境下,确保领导的有效性和生存力,开创性地实践了“党委领导+军事指挥”的复合型“双轨”体制。这一安排在与中央联络中断的绝境下,既保持政治统一,又实现战术机动,最大程度避免了因隔离可能导致的多头指挥与政令不一的混乱。这套在生死存亡考验中诞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敌后领导体制,以其灵活性与原则性的完美结合,不仅维系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基本政治统一和持续战斗力,更在残酷斗争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其成功实践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特殊斗争中的特殊经验”,为党在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践范本。

全局战略性:改变抗战进程的枢纽支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抗战,持续不断的游击战迫使日军不断增兵。这种兵力牵制,彻底打乱了日本的战略布局。历史学家刘大年指出:“若非东北战场对日军精锐的长期消耗,日军极可能提前实施北进苏联或南下南洋的战略计划”。1942年整编为国际旅,抗联将士深入日军腹地侦察绘制的关东军布防图,直接影响了雅尔塔会议的战略决策。东北抗联提供的日军情报使美军掌握太平洋战场主动权,切断了日军“以战养战”的物资链条。这条跨越国境的情报生命线,开辟了国际反法西斯合作通道。1945年苏联对日作战时,抗联骨干随军反攻东北,配合八路军组建东北民主联军,将这片日寇经营14年的工业基地转化为解放战争的战略枢纽。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东北抗战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从“共和国长子”的工业振兴,到脱贫攻坚的壮阔实践,再到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动局面,都深深镌刻着东北抗联精神的印记。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更应深刻认识东北抗战在中共党史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东北抗战作为中共党史中一座巍峨的精神坐标与战略枢纽,以其开创性、示范性、战略性,见证了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使命担当与中流砥柱作用,它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引领、武装力量、统一战线、战略支撑之源,其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作者单位:中共七台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