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中蕴含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09-23
作者:
编辑:李妹崇
刘苗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近代以来,面对外族入侵和民族危亡,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升华的生动写照。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空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东北抗联的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各族儿女并肩作战、共御外侮,展现了血浓于水的民族团结精神和坚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东北抗联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东北抗联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战烽火中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团结抗战的信念凝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的锦绣河山沦陷敌手,东北3000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深渊。在十四年的烽火岁月中,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战场的中坚力量,他们团结带领东北各族人民英勇抗争、浴血奋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不负时代的担当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民族政策感召下,东北各民族同胞都迸发出了强烈的民族情怀、家国情怀,激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他们忠诚于党的初心使命,忠诚于党的理想信仰,忠诚于党的方针政策,忠诚于党的神圣事业,凝聚起团结抗战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东北抗联的抗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是各民族艰苦卓绝团结的抗战。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共御外侮的爱国壮举。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中国各民族人民纷纷背井离乡,来到东北战场,以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和间接支援抗日战争,爱国情怀充分展现。在国家、民族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很多少数民族将士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在战场上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奋起抗争,以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豪情誓死保卫家园。他们始终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彰显了忠贞报国、舍身为国的民族大义。还有大批少数民族群众,尽其所能地支援抗战部队,提供粮食、赶制军服、收集情报、掩护战士,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保障部队后勤工作。更有部分少数民族有识之士,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爱国宣传活动,唤醒了群众的爱国情怀和抗战决心,救亡图存,勇赴国难。即便东北抗联陷入孤悬关外、缺枪少弹的情况,他们依旧爬冰卧雪、前仆后继,坚持打好抗击日本侵略者这场信念之战、舍身之战、悲壮之战、尊严之战,充分彰显了东北抗联将士超乎寻常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这是东北各民族共御外侮的爱国壮举。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命运与共的英雄史诗。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满足于东北,他的目标是占领远东地区,建立以日本为霸主的大东亚共荣圈,最终称霸世界。此种野心之下,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危机。中国各民族在外敌来犯时,众志成城、团结御敌,成为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不畏艰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据不完全统计,东北抗联师以上干部100余人战死疆场,其中军以上干部就有30多人。在十四年的抗战岁月中,东北抗日联军经历的艰难困苦难以想象。当年,由于敌人的封锁,东北抗日联军部队经常缺粮断炊、少衣无食,只能以嚼草根、啃树皮、喝雪水果腹。加之东北自然环境恶劣,冬季时间长,抗联将士经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生活和战斗。尤其在1938年以后,孤悬敌后的东北抗联,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面前,挑战生命极限,没有被吓倒和屈服,这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生动展现。在此过程中,东北各民族团结御敌、携手作战,共同维护人类正义,把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以其多民族共同抗战的鲜明特征,谱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壮丽篇章。东北抗联精神所彰显的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柱,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铸就了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为新时代巩固民族团结、凝聚复兴伟力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作者单位:中共七台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