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村矿泉水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路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07-16
作者:
编辑:王菁
工人在瓶装水生产线上作业。
本报记者 黄晓慧
芬芳夏日,勃利县倭肯镇正阳村文化广场,孩子们嬉笑奔跑,老人们围坐唠嗑,小村里弥漫着烟火气,家家厨房飘着饭菜香,村民生活舒适惬意。这些变化源自正阳村党支部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走好“引水—活水—富水”三步棋,把一眼自涌泉变成富民强村的“金饭碗”。
引水:挖掘“活泉水”,叩开发展门
早些年,正阳村是出了名的“穷窝子”。年轻人都往城里跑,留在村里的老人守着几亩薄地,勉强维持生计。村集体账户负债,村部开会连张像样的桌椅都没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戴在头上。
勃利县教育局驻村工作队到正阳村后,从摸清贫困户底数着手,又带专家四处勘探,发现村西南角的泉眼水清澈甘甜,日夜奔涌,并取水样送到专业机构检测,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达到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消息传开,村民既兴奋又犯愁:守着这么好的水源,没钱建厂、没技术生产,咋能把水变成钱?村党组织和驻村工作队拧成一股绳。党员干部带头跑项目、写报告,在县里、市里的各部门奔波,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扶贫资金。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终于争取到120万元扶贫资金,2019年12月,正阳泉矿泉水厂破土动工。
建厂过程中,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资金缺口、设备安装、技术培训……每一项都如拦路虎。村党组织成立党员突击队,施工占地谁家有意见,党员上门做思想工作;设备调试出问题,党员带头熬夜研究解决,逐个击破。水厂第一批生产线试运行那天突然停电,村民急得直跺脚。村里党员老张主动开自家农用车,跑了30多公里借来发电机。当第一桶矿泉水从生产线上缓缓下线时,在场的村民都红了眼眶,流下激动的泪水。
活水:盘活产业链,蹚出致富路
水厂投产只是第一步,设备三天两头出故障,工人操作不熟练,生产的矿泉水送到市场,销路不畅。眼看积压的矿泉水堆满仓库,村民心里别提多着急,夜晚辗转反侧睡不着。村党组织和驻村工作队一合计,决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邀请专业技术团队驻厂指导,手把手教工人操作设备、把控水质;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带头当推销员。村党支部书记尹利梅带领村干部用车拉着几箱矿泉水,到县城的超市、饭店推销。驻村工作队联系检测机构,把权威报告贴在勃利县城区显眼处。慢慢地,一些超市愿意试销正阳村矿泉水。
正阳村矿泉水渐渐打开了销路,进驻市县大型会场。2023年,为解决售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水厂投入60万元购入自助售水机,在勃利县城63个小区设点,24小时供应直饮水。居民购买水卡,经济又实惠,随时下楼接水,方便快捷。
产业活起来了,村民的幸福生活不断升温。水厂优先聘用村里困难群众,从生产到运输,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50多岁的老王以前靠打零工为生,现在在水厂开货车,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常说:“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又能挣钱,这日子很幸福。”
富水:共享“致富泉”,再绘新蓝图
随着水厂效益越来越好,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零收入”,到现在每年稳定增收20多万元。这笔钱咋用?村党组织坚持一个原则,钱花在刀刃上,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每年春节前,村部大院里热闹非凡。村集体用收入为家家户户发大米、白面、豆油,老人们拎着沉甸甸的年货,笑得合不拢嘴。村里还为60岁以上老人购买医疗保险,为考上大学的孩子发助学金。2024年,在讨论村文化广场建设方案时,村民提出增设健身器材和遮阳棚的建议,村党组织马上采纳,现在村文化广场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正阳村党支部书记尹利梅表示,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让惠民活水滋润正阳村的每寸土地,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