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开学
将为国家培育更多冠军来源: 2025-09-09
作者:
编辑:何牧
开学式前,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举行轮滑表演赛。 本报记者张求是 摄
本报记者 王达 詹俊驰
少年壮志,冰雪筑梦。9月8日,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正式开学,来自全国7个省份的200余名新生迎来开学首日。这所承载着“奥运冠军之城”荣光的学校,正稳稳擎起中国短道速滑的新希望。
金秋校园,彩旗飘扬,队列严整,气氛隆重而热烈。上午8时40分许,开学式正式开始。新生们迎着期许的目光同走“冠军路”,在心愿墙上郑重写下心中冰雪梦想,并通过图片展了解14位冬奥及世界冠军的奋斗历程。孩子们在感动中思考,于见证中成长。
“听说七台河是‘奥运冠军之城’,我也想当奥运冠军,我将刻苦训练,拿金牌,为国争光。”来自江苏省昆山市的新生柴杰道出心声。
“我是从新疆来的,我一直想学滑冰,听说可以到王濛姐姐的家乡学习滑冰,我太开心了。”新生付芳琳说,“选拔时教练说我有天赋,我现在信心满满。”
心向巅峰,当以冠军为范。开学式上,奥运冠军王濛殷切寄语,激励莘莘学子。
“这所特色学校为怀揣冰上梦想的孩子们,铺就了一条从文化学习到专业训练更为坚实、顺畅的冠军之路。”王濛说,“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接过我们手中的接力棒,为这座光荣的城市滑出更精彩的未来。”
七台河何以让“全国首创”落地开花?何以成为“体教融合”的“样板间”?其秘诀,深植于七台河的体育基因与开拓实践中。
这座人口不足70万的东北小城竟能批量“制造”冠军!
五十余载冰雪征程,七台河书写了中国短道速滑最耀眼的篇章。作为全国六座“奥运冠军之城”中最年轻的一个,七台河先后培养出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4位冬奥和世界冠军,获得7枚冬奥会金牌、186枚世界级金牌、601枚国家级金牌,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短道速滑奥运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城市,是名副其实的“冠军摇篮”。
荣耀背后是敢为人先的开拓。2014年,短道速滑纳入七台河中考,开创全国体教融合先河。2022年,“立足城市特点,选准运动项目,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体育特色校为抓手,深度实施体教融合,强化资源条件保障,建立科学育才选才荐才体系,形成辐射全省、面向全国、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以体育发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台河模式”获全国复制推广。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今年,七台河建设全国首所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设立小学部、初中部、中专部三级学段。创新实施“阶梯式”培养:6至8岁基础阶段以“冰感”培养和兴趣激发为主,8至12岁强化体能和技术规范性训练,12岁后择优输送至省队乃至国家队,形成“选材—训练—升学—就业”全链条育人体系,率先破解短道速滑人才培养断层难题。
“十二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将小学到高中贯通培养。小学抓启蒙、初中磨技术、高中对接专业选材,实现全程衔接。”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校长郑海宇说,这种新模式能尽早发现娃娃的天赋,同时解决“练体顾不上学习”的难题,形成完整的培养档案。
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回望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三十余载的发展史,是一部与冰为伴、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七台河市第十五小学是它的前身,自1988年建校以来,始终与短道速滑运动紧密相连。1991年,学校确立以短道速滑为办学特色,面对经费紧张的困境,老师们把目光投向结了冰的河面,带领学生们冒着凛冽寒风在河面上训练。为解决这种看天滑冰的困境,次年,校领导利用锅炉房蓄水池等资源,人工浇筑学校首块冰场,让在学校“上冰”从梦想照进现实。同年,孟庆余教练扎根校园,带领短道速滑队在校园冰场上挥洒汗水。寒来暑往间,他用专业与坚守为学校冰雪运动播下最初的种子,开启了“冰上摇篮”的育人序章。
整章建制,开创先河。2019年9月,学校开创性实施“双轨制”培养:保留学籍,组建独立冠军班。历经三年系统培养,21名学生实现100%学业达标。向国家、省级运动队输送14人。3人考入大学深造,4人于北京、上海等地执教。成功构建“训练-教育-反哺”的冰雪人才育人闭环,彰显体教融合的七台河智慧。2021年,校园新铺设沥青场地、规划运动跑道,为冰雪训练与日常运动提供了更优质保障,让少年们的逐梦之路愈发坚实。学校蝉联“奔跑吧·少年”黑龙江省青少年U系列百所短道速滑学校短道速滑精英比赛小学组团体冠军。学校将冰雪运动融入办学血脉,培养了以王濛、孙琳琳、杨婧茹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运动员,成为彰显区域冰雪教育特色的重要窗口。
坚守初心,勇立潮头。随着办学实力的逐步提升,学校发展迈入加速期,多个关键节点的突破,为短道速滑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劲动能。1995年,凭借扎实的教学成果与训练积淀,学校被确立为省短道速滑基点校,开启了专业化培养新阶段;2009年,学校聘请国家级体育人才张利增教练带队进行系统训练,推行“吃住学训”一体化管理模式,速滑队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技水平实现显著跃升;2011年,学校持续深化人才战略,队伍训练体系进一步完善,短道速滑队员数量由建队之初的9人发展到60余人。
创新不止,再启新程。作为全国首个十二年一贯制冰上人才基地,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采用“吃住学训”一体化培养模式,重新定义体教融合的黄金标准。并通过三大硬核优势锻造“冰上尖兵”——
一是,“冠军级别导师团”。杨扬、王濛定期入校指导,搭建起与省队同训的阶梯式训练体系,从5岁启蒙的“萌新”到18岁的潜力新星都能获得奥运冠军级的专业点拨;
二是,“科训医管黑科技”。学校有配备运动生理监测系统的四季恒冰馆,有专业营养师定制“冠军食谱”,更贴心地为小运动员打造学业“跟踪计划”,让文化课成绩和冰上滑速同步提升;
三是,“升学就业双保险”。即便未能进入专业队,学生也能通过体育单招、参军入伍或进入合作企业就业,找到自己的人生赛道。
教练员赵旭表示,未来将细化阶梯培养,6-8岁培养“冰感”,8-12岁强化体能和技术,12岁以上优秀苗子直送省队、国家队,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世界看见七台河速度。
“我们将采取‘3+4’贯通培养方式,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联合开展七年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通过转段考核后可以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哈尔滨体育学院副校长曹连众说,“优秀的毕业生、竞训人才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科技化训练保障实现就业。”
冰雪运动的根,要扎在最鲜活的土壤里。七台河有以短道速滑奠基人孟庆余为代表的几代教练员坚守传承,有科学完备的培养体系,有筑巢引凤的政策支持,有全民上冰的浓厚氛围,更有培育新苗的接续奋进。
桃山区委常委、副区长李铭表示,“体教融合”新路子意义深远,无论孩子未来登奥运赛场、带特长升学还是做教练,都是为国家短道速滑长远发展蓄力,确保中国选手在世界赛场竞争力始终“在线”。
从煤城转型到冠军摇篮,七台河用四十余年时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冰雪传奇;从输送人才到输送体系,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的建成,是“七台河模式”为国育才的又一成功实践。
“全国首创的十二年一贯制培养模式通过体教深度融合,为运动员拓宽发展路径,成就优秀运动员的精彩人生。”黑龙江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刘锐说,相信未来,这所特色学校会建设成为全国短道速滑人才培养的“标杆学府”,走出更多冬奥冠军、世界冠军,为国家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澎湃的七台河冰雪力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七台河这片坚韧不拔、大气豪迈的黑土地上,正孕育着更多闪耀世界的未来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