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产业融合之笔绘乡村振兴画卷
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10-13
作者:
编辑:李妹崇
茄子河区四新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亿盛源牛羊养殖合作社
本报记者 徐扬
“十四五”期间,市农业农村局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壮大畜牧产业等重点领域,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并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成效显著。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4.784万亩,占市属耕地面积的59.49%,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田灌排与抗灾能力。同时,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智能农机数量达3956台套,播种、整地、植保、收获等环节实现农机智能应用全覆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8.9%。通过一系列举措,我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20亿斤以上,2024年更达到21亿斤以上,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成果丰硕。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蔬菜、中药材、浆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种植区域,葡萄、甜瓜、黄柿子等特色品种持续被市场认可,全市特色果蔬面积达5.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成绩突出。坚定实施“稳猪、强禽、扩牛羊”战略,通过贷款贴息等有力措施,扶持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肉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个,建成规模养殖场28个,生猪、肉牛、家禽等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上半年,畜牧产业延续强劲发展态势,畜牧业产值实现7.9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稳居全省第一。
实施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行动亮点纷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加强,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从75%提升至85%、秸秆综合利用率连年稳定在91%以上。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大力宣传推广“黑土优品”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市7家企业的9款产品获得授权,“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50个,其中绿色食品37个,有机认证农产品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
实施产业融合富农行动进展顺利。大力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56.88%提高至74.6%,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五年间实现增长130%。同时,充分挖掘乡村生态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打造包括四新村、元明村、奋斗村在内的多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208.1万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制度,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机制,累计纳入监测对象171户359人,均已落实产业、就业等针对性帮扶措施,消除返贫风险163户330人。脱贫人口收入稳步增长,2024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452元,较“十四五”初期增长56%,年均增速超过14%。“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巩固,脱贫地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1公里,安全饮水工程惠及7.18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
站在新起点,市农业农村局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不动摇,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聚焦“稳粮保供、产业升级、乡村建设、农民增收”四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赋能、人居环境整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攻坚工程,确保“十五五”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突破、农村人居环境达到新水平、农民收入迈上新台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