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返乡传技 点燃冰雪梦想
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徐爱丽走进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来源:七台河日报 2025-11-06
作者:
编辑:李妹崇

本报记者 王达
初冬的七台河,寒意初显,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内却热情涌动。
近日,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徐爱丽回到家乡七台河,走进这所全国首创的十二年一贯制短道速滑体育学校参观指导。作为从七台河走出去的世界冠军,她的归来不仅是一次返乡传技,更是一场薪火相传的冰雪接力。
冠军摇篮,铸就冰雪传奇
七台河,这个东北小城以其四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铸就了中国短道速滑的“黄金名片”。这里走出了杨扬、王濛、范可新、徐爱丽等14位冬奥和世界冠军,获得冬奥会金牌7枚、世界级金牌186枚,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短道速滑奥运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城市。
2025年9月,全国首所短道速滑十二年一贯制体育学校在这里扬帆起航。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新生,在这片沃土上开启了“学训一体”的系统培养之路。
学校构建“阶梯式”培养机制:6至8岁基础阶段以“冰感”培养和兴趣激发为主,8至12岁强化体能和技术规范性训练,12岁后择优输送至省队乃至国家队。
在生活上,学校为住宿生配备了4名生活教师,24小时轮值,食堂根据学生口味差异,每周提供家乡风味餐。在训练上,学校配备了“冠军级别导师团”,杨扬、王濛等定期入校指导,学生们能获得奥运冠军级的专业点拨。
“我是从新疆来的,在食堂可以吃到新疆口味的饭菜,就像在家一样。”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学生付芳琳说,“上午学文化课,下午去冰场滑冰,安排得满满的,现在我的校园生活非常开心。”
倾囊相授,培育冰雪新苗
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训练室里,徐爱丽与学生们席地而坐,畅谈滑冰故事。七台河体育中心冰场内,徐爱丽以专业眼光指导孩子们滑冰的每个细节,从重心移动到单腿支撑,从滑行姿态到弯道技巧,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环节。
“膝盖再弯一点,重心前移。”她轻声细语地纠正着小队员的动作,手把手地传授着多年赛场积累的经验。在她看来,每一个细微的调整,都可能成就未来的冠军。
“徐爱丽姐姐的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滑行技巧,以后我要向冠军学习,坚持不懈,为实现金牌梦想努力奋斗。”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学生董嘉媛说。
这样的传承在七台河已成传统。2024年9月,徐爱丽就曾与杨婧茹等多名七台河籍短道速滑名将回到家乡,与市短道速滑队分享训练心得。
早在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招生之际,徐爱丽就曾深入龙江森工集团四地林业局中心幼儿园,带着孩子们触摸冰刀、聆听滑冰故事。是招生,更是在给孩子们做冰雪运动启蒙。她相信,冰雪梦想需要从娃娃萌芽。
“冰雪运动的根,得扎在最鲜活的土壤里。”徐爱丽说,她格外重视基层选材,积极参与学校的招生工作,就是希望“不让任何一个有天赋的孩子错过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起点”。
筑梦未来,续写冰雪华章
这次返乡,徐爱丽的身影出现在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的各个角落——在训练室里示范动作,在教室里与学员谈心,在办公室与教练探讨训练方案。在她看来,培养冠军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
“竞技体育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面对挑战的态度,也是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徐爱丽说,希望同学们在运动中可以找到快乐,也能找到更好的自己,更希望家乡七台河能走出更多的世界冠军和冬奥冠军。
暮色渐合,训练馆内的灯光依然明亮。小学员们依依不舍地围绕着徐爱丽,手中的冰刀在灯光下闪着银光。这些稚嫩的面庞上,写满了对短道速滑的热爱与向往。
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校长郑海宇表示,学校将定期开设“冠军进校园”课程,结合“文化课+训练课”体系,确保学训双优。同时,加强与市体育局合作,建立常态化训练基地,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专业支持,持续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化。
冠军的故事在这里延续,冰雪梦想在这里启航。七台河这座“奥运冠军之城”正在用它的坚持与热忱,书写着中国冰雪运动最动人的篇章。
图为徐爱丽指导七台河短道速滑体育学校学生滑冰训练。




